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許琛 通訊員 南宣 陳芳
  一波波的冷空氣將越冬的候鳥帶到南沙濕地,新年元旦假期,這裡成了市民們觀鳥的好去處。
  與匆匆來往的游客不同,在這裡,一批科考觀鳥者悄無聲息地關註著這片區域長達十年之久。為了研究鳥類習性,監測環境變化,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鳥類專家們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在此進行考察、監測,見證了這裡從一片野生濕地逐年擴張成為目前規模龐大的濕地公園。
  蔣果丁(59歲)
  ——獨自一人野外觀鳥
  59歲的蔣果丁(蔣工)是瀕危動物研究所最資深的鳥類專家,從1998年開始就在南沙濕地監測鳥類和濕地環境。
  蔣工說,他最開始觀測的時候這裡還只是一片野生濕地,而且只有他一個人單打獨鬥。為了早上觀測到珍稀鳥類,蔣工一個人在濕地裡面搭了一個草棚子全天候觀察。
  這次他帶來了一個履帶式的水陸兩棲船,上面載著攝像機,通過遙控的方式,讓船在沼澤地中前進,不斷靠近水鳥們。這個水路兩棲船包括船體和電路都是由蔣工設計的,用遙控設備觀測,可以最大程度靠近鳥類,同時又能做到最低程度的驚擾。
  對於這一片濕地,蔣工非常有感情。他表示,多虧了圍墾公司和濕地公園的維護才能到現在還保持著多年來的野生環境。最近幾年他每年過來都能夠看到變化:濕地範圍在逐年擴展,大群冬季候鳥數量種類也在增多。
  林宜舟(39歲)
  ——接過衣缽繼續觀測
  蔣工退休之後,林宜舟(林工)和其他同事們接過了蔣工的衣缽繼續承擔起監測濕地鳥類和環境的重任。林工的團隊正在拍攝一個鳥類紀錄片。相對於觀測,拍紀錄片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更多。
  因為鳥類的作息規律,拍攝它們需要早出晚歸。林工和他的隊員們夏天的時候早上六點半就開始觀測,這個時候的鳥兒們剛剛起來。晚上最好的觀測時間是晚間五六點鳥兒們歸巢的時候。拍攝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近到離鳥兒們只有2-3米,很考驗耐心。
  小袁(25歲)
  ——觀測隊唯一女隊員
  25歲的小袁是此次觀測隊伍里唯一的女隊員,在一群大老爺們中間顯得很搶眼。她2012年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後就來到這裡工作。小袁告訴記者,她很喜歡這裡,因為從小喜歡自然環境,現在雖然辛苦,但很開心。
  現在小袁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監測鳥類數量,並且練就了一項數鳥絕技。濕地里成千上萬的鳥類,他們是怎麼統計出數據來的呢?這就要依靠他們的數鳥絕技和統計方法了。小袁介紹說,一般採用集團計數法,先將需要統計鳥類數量的區域均勻分成10個片區,用最短的時間數完2-3個片,平均得出每個片區的鳥類數量來估算10個片區的總數。
  許琛、南宣、陳芳  (原標題:三代觀鳥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k84wkdhp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